文创时代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弘扬传统文化,构建现代美学

所属栏目:新闻中心   |   作者:文创时代栏目  |    发布时间: 2023-10-06 14:23:31   |    浏览 3964 次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到世界不同的国家,需要适应当地的情况。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与一个有着深厚历史积淀,有着灿烂古代文明的国家相遇,就出现文化间交汇、碰撞、相互激发的现象,这也是所有现代理论与传统相结合时所面临的问题。
割不断的传统与理论的更新
发展中国美学研究,就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但“美学”这个学科,又有着独特的历史。20世纪初,美学刚引入中国时,显得生硬,一些著作像外国人穿中国的长衫,说着生硬的中国话。那时的美学,只能说是“美学在中国”。一个学科刚引入时,中国人感到新鲜好奇,但无论是理论论述方式,还是所使用的语言,听上去总不能入耳入心,有格格不入之感。用这种理论来研究中国的文艺,也有削足适履之嫌。
从“美学在中国”到“中国美学”,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文化和文艺的实际情况的结合。理论要与中国文艺的实际结合,努力发展适应中国文艺的美学理论。不能去削足适履,而是要依足改履,适合中国文艺的实际,适合中国人的习惯。不仅如此,还需要现代理论与中华传统美学的结合。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宝库,是构建现代中国美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历史上的材料,如果不去研究,那就只是故纸堆。只有用现代理论研究古代传统美学,接续传统,激活传统,才能让传统活在当下。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古代中国社会,主要是农耕社会,农民占人口主体。在最近几十年大规模现代化进程出现之前仍是如此。这种生产生活方式,也决定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念。
农耕时代主要是乡村文明,农耕的社会孕育天人合一的观念,形成对自然的爱好。这时,田园之美成为审美理想。古代诗歌中不变的主题,就是田园之美和乱离造成这种美的丧失后对这种美的向往。乡村有田园风光,有熟悉的乡亲关系,也有宗法制带来的乡村封闭落后。
工商业的兴起,开启了城市文明的时代。这里面有现代之美,城市楼群形成美丽壮观的天际线,城市带来新型人际关系,出现自由而开放的观念,也出现快节奏的生活,导致城市中的贫富差距;同时,城市发展造成乡村的凋敝,在城里人中出现对乡村的怀念。
在后工业时代,城乡共建的话题被提出,也形成新的审美观。花园城市的理想,是对城市繁荣与乡村振兴共同发展的追求。
从农耕文明进入到工业文明,再发展到当前信息时代所出现的后工业文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美学。生活方式改变了,审美观念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但从另一方面说,审美观也有着传承性。美是多样的,对过去的怀念,在现实中的追求,对未来的理想,这些观念会并存和相互补充。在现代人的生活中,传统、现代、未来的审美因素整合在一起,共同成为当代人审美观念的组成部分。
现代美学的构建,需要从传统中汲取营养
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对待传统。过去有一种观念,认为凡是中国的,就是传统的,凡是西方的,就是现代的。于是,古今之辨,就转化成了中西之辨。然而,现代化绝不等于西方化,这种古今中西的二元对立必须打破。从传统汲取营养,建设包含有传统因素的现代中国思想和学术,目的就是打破这种二元对立。
如何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汲取传统营养,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学术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在美学和艺术上也是如此。如何面对古代中国,如何让古代的因素活在当下,这成为中国美学界和文艺界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如何在现代艺术、现代设计和现代生活中吸取传统因素,体现中国特性?有些艺术家运用传统符号装饰现代建筑、绘画、雕塑和其他艺术作品;有些艺术家努力用现代材料仿古,实现文化的嫁接。这些都是一些尝试,艺术的本性就是鼓励创新,实现各种形式上的尝试。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文学艺术家具有中国传统美学、文学、艺术的修养,使他们作品的中国味在现代艺术作品的创作中不经意地流露出来。
我们对传统与现代之区别的理解,需要将之与生产生活方式联系起来。但是,我们也要克服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观念,克服那种农耕社会只能产生古典的美学,而工业社会才能产生现代的美的观念。艺术之美是复杂的。有时,古代中国的艺术精神,相对于西方美学界来说,反而具有现代因素。例如中国绘画中的表现性,中国建筑和园林中所体现的自然观,都已进入到当代世界美学之中。
结语:回到“第二个结合”上来
今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努力实现“第二个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此可打破困扰学术界多年的“中国等于古代”“西方等于现代”的观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是又一次思想解放,在“第二个结合”的基础上,既是现代的、又是中国的人文学术,既是现代的、又是中国的美学必将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