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成武县深刻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要求,以“我们的节日”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活动为抓手,与文化社区(文化书院)、好人模范培育、乡风文明建设等相互融合,与传承中华文脉、培育时代新风、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高度契合,通过系统性部署、创新性转化与全民性参与,将传统节日打造为既有历史底蕴又有当代活力、既能凝聚人心又能推动发展的文化盛事。
深耕文明实践阵地,打造“可感可触”的文化沉浸体验。 非遗活化传承,让古老技艺“活态绽放”。坚持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推动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春节期间,组织县级非遗剪纸传承人开设“指尖上的年味”系列工坊,带领群众剪出“龙腾祥云”、“福满乾坤”等作品,让古老的剪纸艺术诉说新时代的美丽故事。元宵佳节,面塑传承人现场教学,与市民共同捏制生肖主题花灯;糖画艺人以勺为笔,以糖为墨,绘制出栩栩如生的民俗画卷。重阳节期间,邀请老艺人传唱孝亲敬老题材的山东琴书,使传统曲艺成为传播孝道文化的生动载体。全年此类非遗体验活动余100场,让文化遗产从“保起来”到“活起来”。场景融合再造,让传统节庆“时尚出圈”。以党集古村新春民俗文化节为典范,创新实施“文化大集、文明大集、惠民大集、文艺大集、网络大集”五集联动模式,不仅设置了汇聚本地特色年货、非遗手作、成武酱菜的美食文创区,还精心策划了汉服巡游、财神送福、古风游戏互动等沉浸式体验环节,并同步进行线上直播带货与短视频推广。为期五天的活动,累计吸引周边县市区游客8.5万余人次,带动相关消费收入近300万元,成功探索出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惠民”的融合发展新路径。

拓展城乡节庆空间,营造“主客共享”的欢乐祥和氛围。激发群众主体性,草根舞台“星光璀璨”。充分发挥全县300支基层文化宣传队、3000余名文化宣传员的“造血”功能,以自编自导自演的形式,奉献多场文化活动。中秋国庆期间,“有你真好”成武县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基层文化宣传汇演在凤凰广场精彩上演,伴随音乐喷泉与水幕电影的视听盛宴,15个完全由群众自创自编自导的节目,涵盖歌舞、戏曲、情景朗诵、器乐演奏等多种形式,深情讴歌新中国76周年华诞,生动展现了新时代成武人民奋发昂扬的精神风貌。各镇街分场活动同样精彩纷呈,二春艺术团、老年大学郜韵曲艺团、管弦艺术团、鲁西南鼓吹乐戏曲俱乐部、空竹协会等优秀团队组织专场接续精彩,群众尽享文化盛宴,优质文化资源直达群众身边。促进活动多元化,节日内涵“丰富多彩”。苟村集镇创新举办“月满华彩·新风游园”中秋国庆双节同庆活动,巧妙设置了经典诗词擂台、非遗鱼灯DIY、冰皮月饼制作、新风主题投壶等十余个互动项目,吸引了全镇数千居民参与。南鲁集镇则将春节联欢晚会与“三十三百”话新风颁奖盛典深度融合,现场观众超1000人,线上直播观看量达3.5万人次。通过对“好邻里”“好亲家”等典型的公开表彰,让文艺表演的“乐”与文明新风的“赞”同台演绎,实现了娱乐功能与教育功能的完美统一。

聚焦全龄友好需求,实施“量身定制”的精准文化服务。 实施全龄段覆盖,确保服务“一个都不能少”。针对青少年群体,苟村集镇“取长”文化书院持续打造“国学小名士”品牌,孩子们身着传统汉服,聆听中秋传说,诵读《月赋》,参与国学知识竞答,在仪式感中增强文化认同。聚焦适婚青年,成功举办“郜城情缘”2025年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体婚礼,18位新人在国与家同庆的喜悦中,以一场简约、温馨、富有纪念意义的仪式,自觉践行喜事新办,引领婚恋新风尚。面向老年群体,文亭街道举办“情暖重阳,爱在古城”千叟宴,邀请1200余位老年人欢聚一堂,品佳肴、赏戏曲、收香囊、观“拾光计划”情景剧,齐声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浓厚的尊老敬老氛围中安享幸福晚年。强化典型引领力,推动价值“融入日常经常”。建立健全先进典型发掘、宣传、关爱长效机制度。融合“三十三百”典型选树工程,在节日氛围中表彰“好媳妇好婆婆”、“身边好人”、“文明家庭”等各类先进典型120余人。全年紧密结合各节日文化内涵,组织开展“节日里的党史”、家风家教故事会、文明礼仪讲座等主题宣讲活动630余场次,组织新当选的“身边好人”“道德模范”开展“五进”(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巡回宣讲50余场。同时,创排了一批以移风易俗、邻里互助、孝老爱亲为主题的“小戏小剧”,如《彩礼风波》、《邻里一家亲》等,在节日广场、乡村大舞台演出60余场,用“乡土话”讲述“大道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春风化雨,浸润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