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审判——新中国审判日本战犯史实特展”开幕式现场,人们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缅怀先烈
8月10日,经过维修改造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向市民和游客开放,试开馆首日超4万人次进馆参观。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重大节点,今年的红色旅游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度。同程旅行平台数据显示,自7月下旬以来,红色旅游目的地及相关旅游线路的搜索热度快速上升,暑期红色旅游产品预订数量显著增长,出游人次比去年暑期同比增长近15%,与抗战纪念有关的红色旅游景点、纪念场馆和历史遗迹关注度也较往年有大幅上升。
不同以往的是,今年的红色旅游游客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和“亲子化”趋势,“80后”“90后”亲子家庭成为主力军。
热潮和变化的背后,是各地深挖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的不懈努力。传统目的地与创新体验共同发力,青少年研学与全民爱国主义教育形成共振,一场与历史的青春对话正在越来越多的红色地标不断上演。
影视IP助力,红色记忆有了“新入口”
随着《南京照相馆》《东极岛》《山河为证》等抗战题材影片的热映,与抗战历史有关的纪念场馆和历史遗迹成为人们旅游参观的首选,也成为了研学游的热门主题。优质影视内容转化为激活红色旅游资源的重要引擎,形成了文化消费的良性循环。这堂以光影为媒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正持续叩响人们的心扉。
青少年学生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
暑期,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人流如织。不少游客表示,自己是看过《南京照相馆》后,特地从外地来此参观的。据统计,今年暑期,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接待世界各地的游客共计200余万人次,创近年暑期游客接待量新高。其中,学生团体、亲子研学游是预约参观的主要群体。
上海影视乐园
除纪念场馆外,热门影片的拍摄地也迅速成为了青年群体的“打卡地”。同程旅行平台搜索数据显示,《南京照相馆》核心拍摄地上海影视乐园的7月搜索热度环比上涨了80%。该乐园在影片上映后同步推出的“拍摄地观影+沉浸式感受抗战历史”活动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欢迎。
新电影热映也带动同类题材电影的重温。上海的四行仓库是此前热播影片《八佰》中真实历史事件的发生地。随着抗战题材新影片的热映,近年来四行仓库纪念馆的参观人数逐渐增多,每年参观人次超过100万,今年暑期日均客流更是比平时增长了1倍。纪念馆还特别邀请一些年龄在9岁至14岁的青少年做“红领巾志愿讲解员”,传承抗战精神,开辟研学新方式。
科技赋能,让历史“活”起来
今年7月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经过升级改造后重新亮相,场景感、氛围感、互动感全面提升,截至8月7日,参观人次突破3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年轻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通过布景艺术和科技的加持,纪念馆的参观过程更具沉浸感。步入展厅,一条追寻14年抗战足迹的寻根之旅正式开启。从东北沦陷的悲愤开端,到全民族抗战的激昂抗争,再到最终胜利的扬眉吐气,展厅的氛围光线循着历史脉络缓缓流转,情绪张力也逐步被推向顶点。借助全息投影、声光电融合等全媒体技术,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经典场景被实景还原,战士们的冲锋号角犹在耳畔,让参观者如临硝烟弥漫的战场。
红色,是贵州的鲜明底色。今年暑期,贵州红色旅游的“出圈”,不仅依托于这份厚重的历史积淀,更源于对红色旅游内涵与体验形式的深层次创新。
遵义会议纪念馆通过三维动画、特效与环绕音效还原“突破乌江”战斗场景,借助水纹特效生动呈现“四渡赤水”战术细节,游客可以通过头戴显示器体验科技与历史的时空对话。据统计,遵义会议纪念馆7月接待游客量突破了111万人次,就连夜间参观游客也达到了15万人次。8月份热度依然不减,截至8月15日,遵义会议纪念馆共接待游客101万人次。
大型长征文化真人沉浸式演艺剧目《伟大转折》
这个暑期,参观完遵义会议纪念馆看《伟大转折》已成为很多游客的选择。该剧艺术再现了中央红军血战湘江后转兵贵州、召开遵义会议的波澜壮阔历史,又通过融“人、声、光、水、电、影、景”为一体的全景沉浸式演出,真正让红色资源“动”了起来。截至目前,《伟大转折》暑期接待观众突破10万人次,每日最高演出场次达7场,最高日票房收入突破50万元。
截取自百团大战纪念馆VR展馆
近年来,山西各地积极探索推动红色旅游发展的新技术、新创意和新表达方式。在武乡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等20多处革命纪念馆和革命遗址设置了数字互动体验区,让红色资源从档案馆里的资料、博物馆里的展陈中“走出来”。位于阳泉狮脑山主峰的百团大战纪念馆,暑期参观游客量相较去年同期增长超5倍。通过扫描纪念馆内张贴的二维码,参观群众即可进入VR数字展馆随时随地浏览展陈。截至目前,数字展馆已吸引超过30万人次“云端”访问。
创新举措齐发力,打造没有“围墙”的课堂
与此同时,随着新场景、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各地纷纷推出创新举措,持续提升红色旅游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粤游粤红”第三届广东红色旅游季于8月底正式开启。活动选取广州、东莞、惠州、深圳、韶关、河源、梅州、汕尾、香港、澳门具有重要代表性的抗战旧址、遗址45处,系统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东江纵队”文物主题游径,一批“东纵小战士”“港九小英雄”代表在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开启半军事化的“军营”体验之旅。这种结合地域特色的创新举措,赋予红色旅游更强的“探索感”和“获得感”。
如何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红色故事讲好、讲深、讲透,也是红色旅游景点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为此,北京李大钊故居选择从“讲什么”与“怎么讲”中探寻破局之道。
沉浸式导览剧《守常先生》
“各位先生好,我是李葆华,请问是来找我父亲的吗?”8月初,沉浸式导览剧《守常先生》暑期场在李大钊故居上演,不少家长领着小朋友前来打卡。游客变成了“守常先生”的客人,在百年故居的海棠树下,与先生来一场跨越时空的邂逅。据悉,该剧已成功公演200多场,吸引观众超3万人次。
长沙“湘见长沙红”活动联动27家场馆推出的“红色寻访护照”
同程旅行平台数据显示,湖南凭借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沉浸式研学体验,跻身全国红色旅游热门目的地前十。韶山打造的“我的韶山行”研学体系,以“1+3+4”课程架构串联故居、纪念馆、实景演出等场景,让青少年在红歌快闪、主题讲解中沉浸式感受革命精神;益阳清溪村则另辟蹊径,将周立波《山乡巨变》的文学基因融入文旅开发,通过“文学+文旅”模式激活乡村振兴动能;长沙“湘见长沙红”活动联动27家场馆推出“红色寻访护照”集章打卡,共发放5000册红色印记护照和5000份红色线路寻访地图;湘潭万楼・青年码头通过“红色+夜经济”模式,将集装箱集市、光影演艺与红色文创结合,使文旅消费从“一次性打卡”变为“持续性体验”。
从打卡红色地标,到看一场沉浸式演出,年轻人越来越乐于“走进”历史现场,以脚步丈量革命历史、用心灵触碰烽火岁月,历史也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近”年轻一代。这股红色旅游热,不仅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更彰显了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持久生命力。
历史从未远去,只是变成了更“年轻”的模样,继续讲述着属于这个民族的精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