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时代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烽火淬炼 光影新生:银幕上的民族记忆

所属栏目:新闻中心   |   作者:文创时代栏目  |    发布时间: 2025-09-01 10:01:38   |    浏览 3302 次

image.png

抗战题材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早年的《地雷战》《地道战》《小兵张嘎》《狼牙山五壮士》《血战台儿庄》等经典电影作品,以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斗争故事,歌颂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英勇事迹,展现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塑造了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数十载光阴流转,银幕上的抗战史诗从未止步。新一代电影人接过使命,用最鲜活的镜头继续谱写生命战歌,让抗战精神在光影流转中代代相传。

“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照片能褪色,但历史不会——它只是等有人翻开”

“不能跪!跪久了,就站不起来了”

“今日背公式,明日造炮弹,将来一个书生能抵十万大军”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一批新的抗战题材电影作品相继问世。从已上映的《南京照相馆》《东极岛》《山河为证》《坪石先生》,到即将登场的《731》《生还》《营救飞虎》,一部部影片以多元视角将宏大的历史画卷与细腻的个人命运交织,重现烽火岁月,共同刻画出抗战历史的恢弘图景。

图片

以敬畏之心重温民族记忆

真实的历史,具有跨越时空的穿透力、感染力。

image.png

图源:微博@电影南京照相馆

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截至8月29日,影片《南京照相馆》总票房已破28亿,刷新中国影史暑期档历史片票房纪录。凭借对历史的庄重而审慎的还原,影片打动了无数观众。影片的宣传海报上,赫然书写着“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面对1937年南京大屠杀中三十万同胞的罹难,面对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3500多万人的伤亡,主创团队搜集大量真实照片与史料,对关键场景进行近乎1:1的复刻,将历史“具象化”地呈现在观众眼前,以真实的力量守护记忆的在场。

image.png

图源:微博@电影东极岛

《东极岛》取材于二战时期发生在浙江舟山海域的真实历史事件。主创团队在东极岛原址重建了20世纪40年代的渔村,请非遗匠人以传统工艺打造十余艘可下海的木船。为精准还原渔民形象,演员们训练至水下闭气时间最长超过4分钟。

《山河为证》作为首部全景式展现中国人民14年抗战艰辛历程的纪录电影,凭借真实的历史影像与深刻的精神内核引发广泛关注。影片记录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的抗战全过程。主创团队为还原历史真相,走访全国37家档案馆、博物馆,从庞大库藏中精心挑选出占影片80%的真实影像,其中许多为首次公开。同时,主创团队收集了大量亲历者的回忆录和日记、国内外战争档案,在影片中加入CG动画、老胶片修复技术,让历史教科书上的一个个名字变成了“活生生的人”,拉近了观众与历史人物的距离。

image.png

图源:微博@电影坪石先生

聚焦抗战时期教育界坚守与担当的历史传记电影《坪石先生》,由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甘小二执导,中山大学教授陈林侠编剧。主创团队以学者的严谨,耗时6年精心打磨剧本,走访了粤北3县6镇18村,并深入研读黄际遇的日记、卫梓松的手稿、杜定友“图书馆木箱画”档案等珍贵资料,甚至还原了中大新年音乐会的曲目单,力求真实再现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生还》是首部表现抗联全过程的电影,定于9月3日上映。影片以导演高群书最擅长的纪实手法,在东三省全域实景拍摄,邀请一众新锐演员出演抗联士兵。主创团队在多次走访抗联幸存者及后人、深入了解抗联艰苦的历史背景后,以真实电影场景再现了抗联士兵当年的艰难困苦和幸福,再现了那段不屈岁月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image.png

图源:微博@电影营救飞虎

取材自东江纵队港九大队营救美军“飞虎队”飞行员真实历史的《营救飞虎》,也同样将于9月3日登陆全国院线。为真实还原1944年香港的烽火岁月,主创团队1:1复刻红磡、湾仔街景,深入海蚀洞实景拍摄,空袭、爆破、巷战场面全程高能。

图片

以多元视角勾勒人性光辉

创新叙事是近期抗战题材电影的突出特点,在个体命运与人性抉择中,真实的历史更加熠熠生辉。

image.png

图源:微博@电影南京照相馆

《南京照相馆》的主要叙事场景是吉祥照相馆,围绕照片洗印、保存、替换、传播的连续冲突,串联起多个角色的命运转折;通过戏剧化的生死抗争、历史存证的艰难传递,照见至暗中的坚守,诠释重压下的不屈。同时,“照相馆”也是影片的一处隐喻:暗室中照片的显影,正是对侵略罪行的揭露与定格。主创团队借这一意象告诉观众,将真相呈现、将记忆留存,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相较去年的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东极岛》将镜头聚焦实施救援的东极渔民,聚焦渔家儿女用血肉之躯谱写的抗战壮歌。“海上有难,必救”,是舟山渔民代代传承的祖训。影片不仅将侵略者的罪证清晰呈现于银幕,更深刻展现了中国普通百姓在危难时刻彰显出的善良与担当。

image.png

图源:微博@电影山河为证

《山河为证》选择突破传统叙事框架,以更宽广的视野还原历史全貌,既呈现淞沪会战、忻口战役等正面战场的慷慨悲歌,也刻画地道战、地雷战等敌后斗争中的军民智慧;既讴歌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英烈的铮铮铁骨,也讲述王三子、王四子等无名英雄的故事。从宏观战役到微观个体,影片让观众深刻体会到,抗战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行动。

image.png

图源:微博@电影坪石先生

《坪石先生》将镜头对准1938年广州沦陷后,中山大学西迁粤北坪石的那段悲壮而伟大的历程,生动展现了黄际遇、杜定友、卫梓松等30余位教育先贤在战火纷飞中赓续文脉的动人故事。影片以独特的“知识救国”视角展开,摒弃对正面战场的直描,转而以山水书声展现知识分子的“文化抗战”,以静水流深的力量震撼人心。

image.png

图源:微博@电影生还

《生还》作为一部写实的沉浸式非典型战争电影,第一次展现了东北抗联从1938年在数十万日军重重“围剿”中突围,到1940年撤至苏联整训,改编成抗联教导旅,1945年打回东北,胜利迎接八路军新四军出关的全过程。该片是2025年唯一一部以战斗者视角反映抗战的院线电影,主要情节和人物均改编自年龄最小的抗联女战士李敏的回忆录,以十四岁女战士李童为叙事视角带出了众多抗联英雄群像。

图片

以国际视野展现人类情怀

打破地域边界,融入世界语境。近期抗战题材电影以跨越国界的视野格局,演绎出战争中永不泯灭的大爱光辉。

image.png

5月20日,东极渔民营救英俘纪念碑揭幕仪式后,出席仪式的英军战俘后代(左)与导演费振翔,出品人制片人梁静(右)、朱文玖会面交流,

并提前观看了电影《东极岛》的精选片花,共忆83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国际营救。 图源:微博@电影东极岛

《东极岛》填补了我国抗战题材电影国际救援叙事的空白,让83年前中国渔民的英雄壮举在世界舞台绽放,让跨越国界的人性之光透过银幕、穿越时空,深植于每一个人心中。片尾纪实短片中,“里斯本丸”幸存者丹尼斯·莫利的女儿动情回忆,父亲临终前叮嘱她,要感谢东极岛渔民把他们带向光明。

《山河为证》将中国战场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格局中,既展现中国军民寸土不让的英勇精神,也呈现苏联空军志愿队等国际力量的援华壮举,从敌我双方视角延伸至国际社会援助,让观众透过大银幕直观感受到,东方主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image.png

《营救飞虎》讲述了美军飞行员被日军击落后,我党潜伏人员与港九大队战士在48小时的极限条件下突破日军严密封锁和重重紧逼,完成营救任务,带着美军飞行员杀出血路,并向盟军送出关键情报,扭转战局的故事。影片用东方叙事美学,讲述了一个让世界看懂的好故事。这场跨越语言与国籍的营救,是对世界和平的坚定奔赴。

此外,《南京照相馆》《东极岛》等抗战主题影片也在这个暑期于全球多地陆续上映。承载着深沉的历史记忆,这些影片“出海”带去的不仅是东方的历史叙事,更是被长期遮蔽的历史真相。

image.png

《东极岛》海外上映,获赞不断(滑动查看图片) 图源:微博@电影东极岛

电影是见证和记录历史的最佳载体,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战争的残酷,也最为震撼人心。

抗战题材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在当下持续焕发新的生命力,归根结底源于情感上的强烈认同。中华民族在危难之际所表现出的空前团结、不屈不挠的牺牲精神,是融入我们民族血脉的精神基因,始终能激荡起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共鸣。

铭记过去不是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祈愿和平。通过这面光影之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过去的烽火岁月,更是一个民族如何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在淬炼中获得新生的故事。这些作品共同证明了——呈现抗战题材,讲述历史记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过去,而是让过去与现在对话,为未来照亮前路。

当电影散场,灯光亮起,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历史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