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时代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彩云之南 从边陲秘境到旅居新篇绘就文旅新画卷

所属栏目:新闻中心   |   作者:文创时代栏目  |    发布时间: 2025-04-23 10:40:53   |    浏览 3050 次

在喜马拉雅山脉的东缘,北回归线穿过的神秘之境,有一片土地以“一天历四季,百里不同天”的极致反差,书写着自然与文明的传奇。这就是云南——横断山脉的褶皱里藏着地球演化的密码,26个世居民族的文化基因中流淌着千年智慧。

image.png

红河元阳哈尼梯田, 在这里除了欣赏壮观的景色之余还能感受传统的哈尼族文化

约400年前,走遍大半个中国的徐霞客在云南忽然放慢脚步,在山水间解锁悠然模式,并留下了25万字的《滇游日记》,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写下最早的注脚……

如今,这个“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持续被叫响做实,成为云南文旅新的亮丽名片和宣传品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是一种“绿色、团结、多彩、开放、文明”的生活,归根到底是新时代云南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是边疆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生动展示。

2025年全国两会后,习近平总书记连赴西南两省考察调研。从提出“人文经济学”的重大命题,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进一步强调“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互促互进,总书记有着深刻的思考。3月19日,在云南丽江古城,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文旅融合促进了经济发展,文旅产业要走一条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

在这一重要指示精神的指引下,云南文旅产业将继续蓬勃发展,融合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历史遗产等元素,走出一条特色之路,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现在,这个被誉为“彩云之南”的地方,正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旅居为形”的新理念,从传统旅游目的地向“世界旅居名城”转型。从玉龙雪山脚下的民宿集群,到哀牢山深处的康养小镇,从“一部手机游云南”到“云上旅居”智慧平台,云南正以全新姿态拥抱未来。



生态与文化和谐共存



云南的山水是大自然的馈赠。

从雄伟的玉龙雪山到澄澈的洱海,从磅礴的虎跳峡到金色的罗平油菜花海,每一处景致都令人陶醉。丽江古城依山傍水,石板路、小桥流水与纳西族建筑相映成趣;大理古城背靠苍山、面临洱海,风花雪月间尽显诗意。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这片被群山环抱的西南秘境,正以“生态为核”的发展理念,将绿水青山转化为文旅产业的“金山银山”。2024年,云南文旅再创历史新高:实现旅游总花费1.14万亿元;婚拍旅拍、户外运动等蓬勃发展;过境免签扩展到9个州(市)并延长至240小时、接待入境过夜游客增长168%;旅居人数达389.75万、增长20.7%,“旅居云南”成为新时尚。数字背后,是玉龙雪山冰川公园每天迎来的第一缕阳光,是澜沧江畔古茶树上采摘的千年岁月,是泸沽湖边摩梭人“以歌为史”的文化传承,更是独龙江大峡谷里新开通的高速公路带来的发展加速度。

当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丽江古城考察时,他与当地居民和沿途游客亲切交流,让“云南咖啡还是代表着中国的,现在国外也是受欢迎的”迅速成为热议话题。从最初零星试种的“水土不服”,到如今百万亩的种植规模、年产15万吨的产业体量,云南咖啡用百年时间完成了“中国化”的蜕变。

image.png

云南丽江古城雪景

在云南咖啡产区中西双版纳占有一席之地,当北回归线的阳光穿透热带雨林咖啡果在枝头染上红晕,西双版纳的空气中便开始弥漫着醇香,在这里,咖啡店不止在街角也在村庄,甚至山巅一杯咖啡,都成为了热带雨林迎客的“仪式感”。西双版纳州的勐海县勐宋乡三迈村南本新寨小组的勐海原雀咖啡庄园,就是中国成立较早、规模领先的精品咖啡庄园,这里以精品咖啡种植基地、咖啡园、茶叶产品体验区、研学区、民宿区等打造咖啡文化主题的民族特色文旅庄园,推动“咖啡+文化”“咖啡+旅游”的发展方式。

此外,云南的生态资源堪称“地球的诺亚方舟”——从高黎贡山的“世界物种基因库”到澄江化石地的“生命起源密码”,从哈尼梯田的千年农耕智慧到普达措的“高原明珠”,这里拥有的生物多样性占全球近20%。“春赏花、夏避暑、秋观景、冬养生”,游客来到云南,多会爱上云南,进而留在云南。

2024年11月,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推进旅居云南建设三年行动》,从“乡村旅居”“城镇旅居”“度假旅居”“医养旅居”“养老旅居”“文艺旅居”“体育旅居”“边境幸福旅居”8个方面着手努力,把“旅居云南”培育成云南旅游的升级版。从“欢迎来”到“留下来”,云南文旅产业将发生质的提升。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旅游大省,云南正经历从观光经济向综合消费经济的深刻转型。近年来,随着旅居热潮的兴起,生态好、气候适宜、生活节奏慢的云南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停下脚步,感受惬意和美好。



非遗绽放时代光彩



如果说自然风光是云南的“形”,那么多元民族文化则是云南的“魂”。

作为多民族聚居地,云南有26个世居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多彩的文化。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古老神秘,东巴文字被誉为“活着的象形文字”;白族的扎染技艺精湛,图案精美;傣族的泼水节热闹非凡,象征着吉祥与幸福。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为云南文旅注入了鲜活灵魂。


image.png

傣族的泼水节热闹非凡,象征着吉祥与幸福

茨开镇丹珠村村民说:“我们这个村子生活着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白族、苗族、汉族6个民族,走在街头,各色服饰的人们交互而行、和谐相处。”在这里,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和谐、繁荣、共同发展。每逢民族节日,大家都会互相邀请,穿上民族服饰,载歌载舞,共同庆祝。

在景迈山的古茶林间,茶香四溢,非遗传承人精湛的制茶技艺让人叹为观止;在大理的古城里,白族三道茶、白族扎染让游客流连忘返;在丽江的古街上,纳西族东巴文化、纳西古乐让游客沉醉其中。这些文化遗产与非遗传承,正成为云南文旅的“金字招牌”,让历史可触摸、文化可体验。让游客在云南各市州,都能感受文化遗产与非遗传承的魅力。

作为非遗大省,云南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7项、传承人125人,位居全国前列。从纳西族东巴文化到傣族剪纸,从彝族服饰到白族扎染,一项项非遗项目如同散落的明珠,被精心串联成璀璨的文化链。云南省通过完善“四级名录体系”“非遗工坊”“生态保护区”等制度,为非遗传承筑牢根基。2025年,全省新增3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临沧市赛丙、金小页等传承人以坚守与创新,让白象舞、傣族古法造纸技艺重焕光彩。同时,数字化保护加速推进,非遗数据库、影像记录工程让古老技艺“云端永驻”,为文化传承留下永恒印记。

云南以“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演艺”为路径,打造10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将非遗场景化、体验化。与此同时,非遗不仅是文化记忆,更是富民产业。在楚雄,彝绣带动2.8万户群众增收,形成“公司+合作社+绣娘+订单”发展模式的产业化模式;文山火草布手包、普洱古茶制作技艺等项目,让村民端稳“文化饭碗”;怒江州非遗工坊助力脱贫,大理“剑川木雕”“鹤庆银器”成为劳务品牌,非遗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随着红河哈尼梯田、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相继申遗成功,文化生态保护区与旅游开发并行,既守护了“四素同构”的农耕智慧,又让千年茶山变身“生态博物馆”,带动周边村民吃上“文旅饭”。   

image.png

云南楚雄彝绣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精美多样,技艺精湛,深受人们喜爱

无疑,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声三弦琴、每一针绣线、每一道陶纹,都在诉说着一个永恒的故事:非遗不是尘封的遗产,而是流动的文化江河,滋养着现在,奔涌向未来。



从“旅游”到“旅居”的华丽转身



在云南,一场从“旅游”到“旅居”的深刻变革正在悄然发生。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云南驻足、定居,这片被大自然偏爱的土地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在这里开启一段段诗意的生活。无论是冬日暖阳下的西双版纳,还是春花烂漫中的大理古城,云南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每一位旅居者。

自2024年起,云南实施了《加快推进旅居云南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设不少于3000个重点旅居村,涵盖康养、研学、文体、养老等八大业态,旨在为远道而来的旅居朋友打造一套私人定制的“生活盲盒”。今年春节期间,“冬暖花开·云南喊你过大年”主题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赏花踏青,进一步推动了“旅居云南”品牌的影响力。

image.png

工作人员在云南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包装鲜花

“我们不仅要让游客来,更要让他们留下来。”通过政策赋能、空间活化和业态融合,云南正努力将“旅居”从短期停留的消费行为转变为城乡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真正实现“始于山水、归于烟火”的美好愿景。

在红河元阳哈尼梯田,世代耕作的“阿者科村”成了这场变革的缩影。2024年11月15日,阿者科村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这个有着160余年历史的哈尼族传统村落,随着“阿者科计划”的深入实施,将60余栋“蘑菇房”民居改造成文旅空间,打造梯田摄影、农耕研学等沉浸式体验项目,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村民年均收入从不到3000元跃升至平均每户累计分红3.5万元。游客们纷至沓来,在欣赏梯田的壮观之余还能感受传统的哈尼族文化。

此外,云南还推出了72条红色教育体验线路和5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结合扎西会议纪念馆、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等红色资源,打造出一系列富有吸引力与影响力的文旅新业态。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也让博物馆资源焕发出新的生机,如“云游文博”小程序的上线,让更多人能够在线上感受云南的历史文化底蕴。

彩云之南,这片充满诗意与浪漫的土地,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停下脚步,感受惬意和美好。正如一位旅居者所说:“与其等风来,不如追风去。”云南的旅居之旅,不仅是对自然风光的欣赏,更是对生活方式的全新探索。在这片土地上,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