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创造的新可能和
走向世界的新动能
——访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张颐武
在数字文明与人文根脉交织的当下,新大众文艺正以燎原之势重构着文化生态的经纬。从火爆全网的微短剧到横空出世的三A级游戏,从风靡全球的中国网文到创意无限的文创产品,不断打破边界的新大众文艺已深深嵌入社会生活的肌理,以大众文化消费与表达重塑着当代文化版图,不断彰显文艺形态的创新更迭,生动映射大众情感和时代精神。面对这一时代文艺新浪潮,中国艺术报记者对话全国政协委员张颐武,探讨其背后的实践逻辑与时代价值,共话其未来发展。
中国艺术报:当下新大众文艺已深度嵌入我们的生活,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一概念还是全新的,您认为应该如何理解“新大众文艺”?
张颐武:理解新大众文艺不必执着于概念探讨。当下诸多文艺新现象都和新大众文艺直接相关,我们可从两方面特点来把握。
一方面,新大众文艺呈现出新形态与新发展,它与网络、新媒介、新技术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发展紧密相连,涵盖范畴较广。比如网络文学、各种在网络平台展示的文化文艺形态,甚至传统剧场演出如今也在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传播,这些都可纳入新大众文艺范畴。像微短剧这种诞生于互联网的文艺形式,无疑属于新大众文艺范畴;而《哪吒2》虽是传统院线电影,却得益于电影工业创新、互联网创新等一系列创新成果,且依靠互联网广泛传播,几乎覆盖了各种重要的网络文艺形态,所以也和新大众文艺密切相关。内容或创意的创新是新大众文艺的重要衡量标准,在此意义上不必仅以是否与互联网结合来判定。近年来文艺形态与互联网深度融合趋势显著,很难说哪种文艺形式与互联网毫无关联。例如深受年轻人喜爱的陈丽君火爆网络的艺术表现形式,就不能归为传统艺术范畴。她的营销、传播以及爱好者都来自网络。
另一方面,新大众文艺深受今天的“新大众”欢迎。即新大众文艺应该是让新公众、新受众热烈欢迎与高度认可的文艺。从接受者来说,新大众和传统意义上的大众都是人民群众。在新的历史环境与发展进程中,大众的接受、认可和判断是新大众文艺的重要基础。
从创作者来看,自发创作是新大众文艺起源的重要特点,但也并非都如此,比如《黑神话:悟空》,并非网民自发创作,而是由顶尖科技人才、游戏设计、创意代码写作等高度专业化团队打造;李子柒美食短视频背后也有专业团队支撑。这些都属于新大众文艺。因此,新大众文艺一方面与互联网连接,另一方面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其产业发展新形态与传统不同,是在与产业和新兴科技的连接中实现文化创造。
所以,新大众文艺的概念是有丰富内涵的,目前还很难给出精确定义,但大家对它已有一种约定俗成的理解和判断,即与传统文艺形态差别很大。相较于过去传统文艺的形态,如今与互联网结合产生的文艺形态更加多样,其传播路径也更为多元。
中国艺术报:新大众文艺中的“大众”与传统文艺中的“大众”有何区别?“新”在哪里?
张颐武:在我看来,“新大众文艺”中的大众,指的是进入新时代的大众。其“新”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大众的状况和构成发生了变化。如今,“Z世代”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大众消费。过去,30至40岁的人群往往是文艺欣赏的主流;而现在,文艺欣赏的主流大多是更年轻的一代,并且一个年轻人常常能带动一家人的文艺消费。除了构成的改变,影响力也有所不同。很明显,与互联网一同成长起来的“网生代”,相较于通过后天学习才接触互联网的人群,在大众中发挥的作用更大。
大众状况、构成和影响力的这些变化,产生了诸多新变量和新变化。受众的审美接受、审美要求以及观念意识都与以往不同。例如,如今人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可度、对中华审美的沉浸度都比过去更高。在中华主流文化的内涵内核方面,新大众的审美观念意味着中国已经形成了新的主流受众群体,他们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展现出与新的文化社会相契合的新面貌。这样的大众,在新大众文艺中的影响力和作用愈发显著。
当下,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影响力日益增大,同时也是新大众文艺重要的创作和接受主体。这一群体接受新文艺、新事物的速度很快,并且规模增量也很大。新的文化消费,很多也是由中等收入群体带动起来的。
中国艺术报:在您看来,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新大众文艺之于传统文艺的意义?
张颐武:新大众文艺与传统文艺有所不同,但又紧密相连,其生成路径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推陈出新,例如当下的网络小说,对微短剧、电视剧以及文化“出海”都贡献巨大,它是在传统小说形态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网剧和微短剧同样是从电视剧的传统形式中发展起来的。
另一种是完全创新的新形态,以游戏为例,尽管在故事内核等方面存在推陈出新的成分,但其运行依托的网络媒介和接受方式都是全新的。所以,在这两种路径中,创新创造都极为关键。推陈出新需要在已有的传统中找到新的增长点,以此彰显新的发展趋势;而全新的创作则是基于互联网,以及科技和文化的新发展。像中国文化“出海”过程中,被海外广泛认可的短视频和社交平台,都是纯粹创新的,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创意创新。
中国艺术报:不仅仅把新大众文艺中的“新大众”理解为新的文艺创作主体,而是既强调创作主体又强调接受主体,您是如何思考的?
张颐武:新大众文艺的创作主体是新主体,例如大量编写代码的动漫专业人员、新的科技从业人员,他们大多是高度专业化的新创作主体。当然,也不排除传统文艺领域的创作主体转而成为新大众文艺主体,所以其主体构成是具有灵活性的。
对于接受主体,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年轻受众。年轻受众是文化消费主力军,这非常关键。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老年受众也被带动进来了。比如在微短剧或短视频领域,大量老年人开始接触这些新事物,他们同样属于“新大众”。不能将新大众狭隘地理解为只有年轻主体,否则不利于新大众文艺的整体发展。如果我们拓宽理解范畴,就会发现近10年来,新大众文艺的发展路径非常广阔,其新增量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文艺领域的主要增量。这里不仅有作品的创新,还包括渠道、平台等全方位的创新。
接受者其实是最为关键的。作品一定要看被谁接受,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中极为重要的方面。新大众文艺受欢迎的程度,就体现在让公众喜爱上。从延安文艺座谈会强调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到如今“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中国共产党对文艺人民性的强调是一脉相承的。新大众文艺中的“大众”,正是文艺人民性的重要体现,强调人民性就是要让文艺为大众所喜爱。
新大众文艺的创新创造 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艺术报:对于当下新大众文艺迅猛发展的意义,您怎么看?
张颐武:新大众文艺的迅猛发展意义非凡。从国内来看,它的广泛传播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艺的发展样态、路径以及整体面貌。从国际视角出发,中国新大众文艺在不少领域都堪称世界新创造。
以中国网络文学为例,历经20多年的积累,已成长为世界一流的文学类别,与传统纸质文学“双峰并峙”,在规模和影响力等方面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纸质文学,这是欧美等国家难以企及的。还有微短剧,完全是中国的原创,借助网络平台广泛传播,已成为在欧美和东南亚等众多国家和地区备受青睐的文艺新形态,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还带动了全球新的发展模式。
新大众文艺打通了国内与国际市场,极大地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将“大众”的范畴拓展到国际受众,影响极为深远。它不但增加了文艺欣赏者的数量、扩大了群体,还加深了大众对文艺的认知,有力地推动中国文化和文艺“出海”,推进文化“走出去”。这不仅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还在数量、质量、路径和平台等方面实现了新创造,推动中国文艺在不同层面的发展,在全球文艺和文化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个别作品在中国庞大市场的号召力也影响了全球市场,比如《哪吒2》在中国市场大获成功后,已成功跻身全球影史票房榜第七位。
充满活力的新大众文艺让文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大众生活。而且,中国新大众文艺“出海”成果斐然。过去一些新大众文艺形态常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如今却在“出海”过程中助力全世界人民认识中国,进一步扩大了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新大众文艺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量挖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资源,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像陈丽君、李子柒就是推陈出新的典型代表,他们把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转化为深受公众喜爱的内容,创造出全新的大众文化形态。此外,设计文化、手办以及武术文化创意产业等,都是将传统元素创新转化为受年轻人喜爱、在全球流行的元素。例如《哪吒》系列、《黑神话:悟空》等都推出了大量周边产品,在全球广泛流行。新大众文艺拓展了文化传播的广度,深化了文化文脉的传承,是中国文艺发展中最具创造性和活力的部分,未来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必将持续蓬勃发展。
中国艺术报:新大众文艺作品在价值观传递方面与传统文艺有何不同?怎样通过作品引导大众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张颐武:新大众文艺作品在价值观传递上,与传统文艺本质上一脉相承,比如彰显家国情怀等。不过,新大众文艺也有新的特点。比如它会从更多角度挖掘传统,展现传统文化中深邃的中华文化价值内核,往往通过更曲折、更潜移默化、更生动的方式来体现价值观。就像《黑神话:悟空》,表面上没有直接阐述价值观,但其中蕴含着中华文化基因,能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比如看了关于山西景点的内容,就会觉得山西值得一去,从而对祖国大好河山和中华文化价值有所体会,这便是以更深入、生动的方式反映价值观。新大众文艺在这方面大有可为。
同时,我们要通过新大众文艺提升大家对国家的认同和社会价值的认知。但也要警惕它受到庸俗、低俗内容的影响,避免偏差,让主流价值和中华文化深沉的文脉得以更多展现,让中国人的创新创造、价值倡导和思想追求都能得到体现。价值观的传递往往是潜移默化的。比如小红书上中外网友展开鸡蛋价格“对账”等生活细节对比,看似俗事,却能将中国社会有良好保障且不断发展等深刻的价值追求传递出去,也展现出了文化的活力。
新大众文艺要在增量中提质
中国艺术报:您认为新大众文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如何克服这些挑战以实现其更长远的发展?
张颐武:首先,是优质作品的产出问题。在新大众文艺作品不断增量的同时,更要注重提质,实现优质作品的集群式涌现,从而切实满足公众需求。当下虽已不乏优质作品,但距离充分满足大众需求仍有差距,中国文化创造仍需持续发力。现实中,部分优质作品未被发掘,还有一些尚未诞生,这迫切需要社会给予支持,也需要公众的积极呼唤和参与。
其次,新渠道和平台建设至关重要。例如,若没有抖音这类大体量、大规模的短视频平台,微短剧的生产与传播便难以如此顺畅,新的文艺形式和内容增量常常依赖于新平台来展现。所以,新渠道和平台建设对新大众文艺的整体发展影响深远。此外,与AI等高科技结合进行新创造时,也面临诸多新问题。要让新大众文艺在持续创新中发展,就需要新平台、新渠道、新工具、新媒介等多方面不断创新,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另外,在理念层面,我们需要对新大众文艺形成更多全新认识,以此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让人才得以崭露头角。相较于传统文艺,新大众文艺不仅需要更多创作者,更需要具备文化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产业运营能力等多方面能力、横跨多领域的综合型人才,比如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人才。这类人才有时仅凭一人之力就能拉动一个产业,但他们往往并非出自传统文艺院校,这就需要社会各界多方协同努力来培育与发掘。
中国艺术报:对于新大众文艺领域的新兴创作者,您有什么建议?他们该如何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和影响力?
张颐武:一方面,新兴创作者要深入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实践活力,以此做出新的创造。同时,必须站在前沿,也就是站在全球科技、文艺发展前沿,以及技术前沿、创意前沿来提升自我,不断追求创新创造,追求价值观的引领,否则很难创作出优质作品。
另一方面,创作者要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与情怀,还要具备世界眼光、全球视野。事实证明,若想创作取得成功,就一定要从自身的文明和文化资源中挖掘与创造。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我们创作的立身之本。创作者不仅要有回到自己文化深处去挖掘的意识,还要具备对深厚文化的发掘能力,只有沉浸在自己的文化中进行创造,才能让作品在世界舞台上闪耀。
新大众文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新大众文艺创作的空间更大、机会更多,但大众的审美要求也变得更多元、更高,这对新大众文艺创作者以及传统文艺工作者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文明和文化的传播需要众多路径,新大众文艺作为重要路径之一,期待更多文艺主体能够作出贡献。
中国艺术报:您如何看待新大众文艺在中国文艺发展中的未来趋势?如何使其实现更好的突破和创新?
张颐武:新大众文艺非常鲜活且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其活力。它创造了许多新的增长点,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文艺发展未来的诸多新趋势、新可能性,都在新大众文艺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其中孕育着众多新生机与新创造,新可能性与新机遇也都蕴含其中,所以它是中国文艺未来发展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国文艺创造的新可能和走向世界的新动能。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我就提出了关于如何促进新大众文艺更好地“走出去”和关于如何推动短视频和直播促进文化消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