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时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创发展 >> 非遗

醒狮跃入陶泥 窑火绽放非遗 ——四海非遗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开启

所属栏目:非遗   |   作者:文创时代栏目  |    发布时间: 2025-04-02 09:18:36   |    浏览 3279 次

春日微醺,阳光洒落在青砖黛瓦之间。3月27日,“四海非遗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学员们在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的带领下,踏上一场非凡的文化之旅。目的地——广州沙湾古镇一物堂,这座承载着非遗记忆的古老庭院,正以泥土的温度和匠心的传承,迎接着每一位探寻者。

image.png

初见一物堂:一书一签寄祝福

晨曦中,车轮轻碾过青石板路,学员们抵达了一物堂。院门推开的瞬间,历史仿佛在耳边低语。一物堂堂主李先生早已在此静候,以一份别具匠心的礼物拉开了文化交流的序幕。

“魁星点斗,一举高中。”李先生将一枚枚精致的非遗书签赠予学员,每一笔雕刻都凝结着古老智慧,每一份祝福都承载着文化薪火。书签虽小,却仿佛是一扇通往匠人世界的窗口,指引学员们感受非遗的温度。

image.png

茶器巡礼:指尖触摸千年匠心

踏入一物堂的茶器世界,仿佛穿越至宋元茶宴的场景。茶盏、壶承、建盏,每一件器物都诉说着岁月的沉淀。李先生化身文化讲述者,将茶器的制作工艺娓娓道来。

“泥土是有生命的。”他轻抚一只釉色莹润的茶盏,眼中闪烁着敬畏与热爱。从陶泥的揉捏到入窑的烈焰,每一道工序都承载着匠人对自然的敬畏。学员们在这场文化导览中,不仅领略了茶器文化的深邃,更感受到器物背后所蕴藏的精神追求。

image.png

唤醒泥土:一场手心里的非遗对话

真正的文化体验,从指尖开始。在李先生和陶艺老师们的指导下,学员们围坐在陶艺工坊,开启了非遗醒狮陶艺制作的奇妙时刻。揉泥、拉坯、塑形,原本冰凉的陶泥在温热的掌心中逐渐苏醒。有的学员专注地揉捏泥团,让它在掌心中逐渐柔韧,有的则用手指小心翼翼地勾勒狮子的面部神态,生怕一丝疏忽破坏了其中的精巧。

“你的狮子眼睛再圆一些,会更有灵气。”“我的狮子好像笑得特别开心!”“哎呀,耳朵做大了,变成‘招财狮’了吧?”笑声与赞叹声此起彼伏,工坊里顿时热闹起来。小小的泥团在指尖翻转,一双双手仿佛成了讲述故事的笔,将各自的想象与情感注入其中。

“传统醒狮与传统陶艺在现代的发展本就需要创新,没想到两者求和之后,竟能碰撞出令人惊叹的火花。”来自四海书院的同学感慨道。

image.png

古镇探秘:在历史肌理中感受文化脉动

走进沙湾古镇的深处,阳光斜洒在镬耳墙上,砖雕影壁《古韵薪火·盛世腾芳》静静诉说着岭南的繁华往事。在一物堂老师的带领下,学员们漫步于古镇巷陌,探寻历史的痕迹。

image.png

镬耳墙的线条勾勒出岭南建筑的独特韵味,旗柱高耸,承载着昔日家族的荣耀。留耕堂前,斑驳的砖墙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先人耕读传家的故事。在古与今的交错中,学员们仿佛看到了一代代匠人坚守传承的身影。他们用指尖记录时光,以技艺传递信仰,让非遗在时代的脉动中焕发新的生机。

镬耳墙的线条勾勒出岭南建筑的独特韵味,旗柱高耸,承载着昔日家族的荣耀。留耕堂前,斑驳的砖墙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先人耕读传家的故事。在古与今的交错中,学员们仿佛看到了一代代匠人坚守传承的身影。他们用指尖记录时光,以技艺传递信仰,让非遗在时代的脉动中焕发新的生机。

午后,学员们围坐在古镇餐馆,品尝着地道的“雨打鸡煲”。鲜香四溢的汤汁在砂锅中翻滚,鸡肉软嫩,入口回甘,每一口都仿佛承载着岭南水乡的风土人情。

那些在指尖塑形、赋予生命的陶艺醒狮,仍静静地留在一物堂,等待着后续的烧制与蜕变。正如非遗文化的传承,经历火与泥的洗礼,方能焕发出独特的光彩。

非遗之火,正因这些追寻者的脚步而更加熠熠生辉。